报告人: 张凡 教授
复旦大学,上海市淞沪路2205号,200438
时间:2019年12月5日(周四) 下午15:00—16:30
地点: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化学公司A区717报告厅.
报告摘要:
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生物医学活体成像与传感分析
张凡*
1复旦大学,上海市淞沪路2205号,200438
*Email: zhang_fan@fudan.edu.cn
发展高灵敏度的荧光体系一直是生物医学检测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运用具有光学活性的可见光区荧光材料作为生物荧光标记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这些荧光探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化学稳定性和荧光稳定性差、背景荧光干扰严重以及生物毒性高等缺陷。因此,发展组织穿透深度和发光灵敏度高的近红外荧光探针是满足目前生物医学分析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引起人们关注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正好克服了传统荧光探针目前所存在的缺陷,短波近红外光的长波光子不易被细胞吸收,对活细胞的光毒性小,容易穿透更厚的生物组织样品,这对着对于生物医学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Fan, Y.; Wang P.; Zhan,g F.*; et al. Nat. Nanotechnol. 2018, 13(10), 941-946.
[2] Sun, C.; Li, B.; Zhao, M.; Zhang, F*, J. Am. Chem. Soc., 2019, doi.org/10.1021/jacs.9b10043.
[3] Wang, S. F.; Fan, Y.; Zhang, F.*; et al. Nat. Commun., 2019, 10, 1058.
[4] Fan, Y.; Wang P.; Zhan,g F.*;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38), 13208
[5] Zhang, H. X.; Fan, Y.; Zhang, F.*;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30), 10153-10157.
[6] Lei, Z. H.; Sun, C. X.; Zhang, F.*;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24), 8166-8171
[7] Zhao, M. Y.; Wang, R.; Zhang, F.*;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7), 2050-2054.
[8] Zhao, M. Y.; Li, B. H.; Zhang, F.*; et al. Adv. Mater., 2018, 30(52), 1804982.
[9] Wang, P. Y.; Fan, Y.; Zhang, F.*; et al. Nat. Commun. 2018, 9, 2898.
[10] Li, B. H.; Lu, L. F., Zhang, F.*;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25), 7483-7487.
[11] Liu, L.; Wang, S. F.; Zhang.F.*;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25), 7518-7522.
[12] Zhou, L.; Fan, Y.; Zhang.F.*;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39), 12824-12829.
个人简介
张凡 教授 复旦大学化学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张凡教授于2002年获得华东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导师:赵东元院士)。2008-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后(导师:Galen Stucky院士)。2010年8月通过复旦大学人才引进计划任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协调成立复旦-陶氏化学联合研究中心,任研究中心副主任,2013年底开始任化学系教授。
主要从事于稀土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和有机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以及生物医学诊断分析。针对生物荧光成像分析中背景荧光干扰、成像穿透深度较浅以及多组份检测精度较低等科学问题,选择近红外激发/发射光学成像探针,成功建立了近红外多重成像分析方法和近红外时间分辨活体成像技术,不仅实现了信噪比和生物活体组织穿透深度的大幅提升,而且实现了多指标高通量检测,从化学探针制备、活体动物成像仪器搭建及其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传染性疾病的生物医学监测分析应用等方面均获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多篇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J. Am. Chem.Soc.,Angew. Chem. Int. Ed.等生物化学相关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引用超过10000次,H index 57。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撰写出版英文专著2部(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社和德国Springer-Nature出版社)。
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上海市青年英才科技奖等荣誉。同时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 (Nanoscience Section)执行主编,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 国际期刊学术期刊编委。